念心性特别的敏锐不会迟钝。什么叫敏锐呢?他对于种种的佛法,能受能持能思,成就念力。受就是领纳在心,你跟他讲什么佛法,他能够完全领纳在心。
我自己在办佛学院,我有一个感觉,就是你在上课的时候,你一下子就能够看出哪些人是刚来佛学院、哪些人是佛学院住很久。怎么知道呢?你看他上课的时候,两眼发直,呆滞无神,那两个眼睛就像是没有生命的感觉,他眼睛就瞪着你看,但是他的眼神呆滞无光。怎么回事?他也没办法,因为他内心当中被他的粗重妄想蒙蔽了。
所以很多人跟我说:教务主任,你那个课在佛堂一直讲一直讲,我第一年的时候都不知道你在讲什么,到了第二年的时候「啊,原来你是讲这件事情」。
为什么呢?这个是必经的过程,就是他没办法领受,就是他内心当中想要修学圣道、想要明白佛法、成就智慧,但是他心中心有千千结,他内心当中熏习很多的妄想缠住了,他内心跟佛法中间有一大层的妄想,这个就是你要熬得过去,拜忏、修福,这是每一个人必经的过程。慢慢你会觉得妄想轻薄了,这个时候你那个明了心特别强,你看到事情的判断力、觉悟力那不得了,跟你刚出家就不一样。
所以一个成就禅定的人,他那个领受的心特别强,他对那种感觉,他也不一定是神通,他对事情就有一种特殊的直觉,这种的感觉特别强。他对于法义的领纳特别强,不但是能够领受,能够持,忆持不失,他不会事情过了动不动就忘东忘西的。第三个能够思惟观察,他不但是能够忆持不失,他对于世间上很多的事情道理,他能够作很深入、很微细的思惟观察,他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。
总之,他内心当中能够成就一个清净的念力,就是明记不忘。「于久所作所说事中,能自记忆,亦令他忆」,对于发生过很久的事情,他还是能够记忆,而且有善巧方便能够使令他人记忆,他能够假借语言文字把这个境界再演说一次,让对方也能够回忆。
如是等类,当知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种性相。
─《瑜伽师地论》─
当我们能够具足前面禅定的因地跟果地,你就知道你过去生有禅定种性。
我们内心的相貌大方向有两种:一个是粗重性,一个是堪忍性。粗重性的相貌就是昏沉掉举,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,打妄想停了就是打瞌睡,打瞌睡以后起来继续打妄想,你不能把妄想跟昏沉停下来。这就是说为什么你一生当中,你做了很多的定课、你持了几万遍的大悲咒,但是你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