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习惯都相差太远了,那招其实也不好使。
刘备一听诸葛瑾的堵漏,果然哑口无言,确实,哪怕明确立了太子,还是有可能被人攻击,被陷害废黜的。
这一代他倒是不担心,有诸葛兄弟辅佐,什么都能搞定,但百年、两百、三百年之后呢?
“子瑜必然是有了妙法了吧?但说无妨,朕绝无不从!不要有顾虑!”刘备反复思索后,他内心最终确定,诸葛瑾肯定是有招的,但他肯定是顾虑这个招会限制皇权,或者有什么别的损害,所以不肯说。
刘备反复请了好几次,甚至比原本时空的三顾茅庐还要多费口舌,打消诸葛瑾的顾虑,最终,诸葛瑾才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看法。
刘备很好奇,凭着自己的礼贤下士、解衣推食,以及跟诸葛瑾将近三十年的君臣交情、莫逆至交,究竟是何等石破天惊的建议,能让诸葛瑾都如此慎重。
只听诸葛瑾深呼吸了一口,最后献策道:“陛下若想为百世垂范一条善法,可以定下祖宗成例,天子年满多少岁,便会自觉耳目不再聪明灵便,或许不能兼听则明,因此……可退位为太上皇,生前传位太子,让太子提前正位为君。
当然,太上皇,还是可以保留视政之权,也可以帮着新君慢慢适应治国,与前代的太子监国相比,提前传位的唯一区别,主要就在于一旦传位之后,便不可再废太子。毕竟废一个太子,和废一个已经继位的君王,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,也足以示天下以稳定!”
诸葛瑾想到的这个招数,其实就是让实在年老、高寿的皇帝,活着就提前退休传位。
当然,考虑到老皇帝可能会留恋权力,所以诸葛瑾说的这个退位,还是比较接近于后来乾隆传位给嘉庆时那种“传位不传玺”,
或者说接近东边扶桑国那堆把大名之位传给儿子后、自己出家继续治理领地的诸侯。
这种模式,传位者传掉之后,实际行政权还是保留的,跟立太子/世子的制度相比,唯一的让渡就是不能把选定的儿子再废掉了,或者说废的难度会极大提升。
废太子容易,废皇帝可就难了。这样也可以增加父子两代之间的信赖,互相增加安全感,也能减少太子为了担心被废而提前铤而走险。
《韩非子.备内》里花了多少篇幅强调,太子是最危险的人,而且也最有动机干掉父亲提前上位。就因为生太子的后妃往往年纪大了,不得父皇的宠,而父皇喜欢的年轻妃子,生的孩子自然也年轻,会威胁到太子。所以还不如让老东西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