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污研究路漫漫,文献翻译夜未眠。
思路清晰方可行,高粱地开满棉花。
“汝观之亦有何感?能否窥其一二?”
“观之,吾日日观之。”
“窥其一二者否?”
“吾思师兄亦行此事。”
“谬言,汝甚知师兄乎?”
“吾欲寻师兄论之。”
“近观高粱之碳排放,因其为旱地也。”
师说今吾命尔以起此思,路径之议,非关乎碳排放与否,尔今对此思路可曾消化?勿使时间虚掷。研究之初,须明思路,何为?何作?为何而作?此后方论方法,数据之搜集,终乃数据之解读。
“思路未竟,尚待深究。”故师者仍如旧日所语,虽为雍葭指点迷津,列举诸科学之疑,然若汝不涉猎文献,不加以研究,则终亦无益也。
“吾正目注于此,且观之不息。”故所言,或明征其引,以成其意;或指事造言,以陈其略,但随宜指说,不可执定。
“吾将依尔之消化而行。”若不然,雍葭自未能提科学之问,师既为生出之,生仍须以文献之阅为基,以证此科学之问,否则,雍葭之所为,终不得行也。
“阅矣,吾已将汝所发之文献尽译之,译毕再览。”
步步为营,知之乎?若此道尚难行,则实无他法矣。此职原应君自任,然吾再为君明言,若此仍不可行,则后计难继,盖路径已明,方向已指,君宜自勉。
“苟此志之不反,吾恐变之无日也。”
已明道路,昔日仅示汝以大略,冀汝自辟蹊径,成方案。然观汝半日犹未得要领,故再为汝详述之,知否?
然此等事物,犹若筑室,框架既定,内容则需自填。须自成见解,深思细虑,以成明晰、完整之方案。此工作实乃围绕减污染降碳协同增效之目标,应国家现实之需求而展开。故首务乃察现状,寻问题,即碳排放污染之现状。
再者论及污染排放与碳排放二者之关系,其协同与否?须先寻问题,继而探求解之路径,即如何达成碳中和。吾已略述一二,涉及之领域尚需君自行挖掘。实则,须从源头、过程、末端等诸方面探求利于碳减排之途径,进而形成多种情境,观察不同情境下碳中和之潜力。此后,或可择一方案,达至零碳或负碳之目标。继而,审视碳中和情境下污染排放与碳排放之关系,是否协同,此问题尚需深入探讨,即减污降碳之关联。若得某一情境,既减碳排放,又协同减污降碳,再观其于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